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解读中国科学院《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原,以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闻名于世。未来这里的环境变化会怎样?这不仅是事关每个生活在西藏、热爱西藏的人的民生问题,还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问题。
中国科学院近日发布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且未来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
这份报告是由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并撰写的第一份对西藏高原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的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
“在过去2000年时间尺度上,西藏高原的温度出现了时间长度不等的冷、暖变化,但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西藏高原气候快速变暖,近期(现 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的气候变化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介绍。
他解释到,目前西藏高原水循环正在加强:20世纪以来的增温使冰川整体后退,其中以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地区冰川后退最为显著;2000年以后,西藏高原湖泊扩张加速,一些河流径流出现增加趋势。这是水体对气候变暖和变湿的影响。
评估报告得出了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是环境变化重要特征”的总体结论。西藏高原寒带、亚寒带东界西移,南界北移,温带区扩大;高寒草原面积增加,返 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生长期延长;各项林业保护工程实施后,商品性森林采伐逐渐减少至全面停止,面积与蓄积量双增长……都是促成生态系统总体趋好的重要 因素。
“高原生态系统的总体趋好将改变农区种植制度。在未来100年里,森林和灌丛将向西北扩张,种植作物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冬播作物的适种范围将会进一步增加,复种指数进一步提高。”徐柏青说。
科研人员还研究了人类活动对西藏高原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包括农牧业发展、矿产开发、城镇发展等;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西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 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在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背景下,报告同时也指出,正因为气候变湿、变暖和西藏高山、峡谷等特殊地质构造,西藏高原自然灾害将趋于活跃。其中,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频率增加,巨灾发生概率增大,潜在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加。
评估报告建议,西藏高原未来发展应从西藏高原,特别是处于西藏高原地理位置中心和环境变化影响核心的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出发,抓住环境变化中的机遇,减缓或预防风险,制定长远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战略和中近期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措施。
“西藏的环境变化是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在科技界已达成了高度共识。”徐柏青说。
目前,中国科学院正在加紧修订《西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并计划为西藏每年做一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辅导报告、出一 本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形成一个环境监测情况报告、提供一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咨询报告,与西藏自治区政府一起,定期向公众发布研究结果。